唤醒每个人心中美好的自我
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从学生“心智成长“出发,探索通过多元德育培养心智完整的学生:理解和尊重犯错的学生,发现校园里美好的人和事,让学生成为管理学校的主人,不被定义的共享空间让学习突破传统的边界……不断拓宽学生精神发展的领域,以实现其全面发展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(相关资料图)
一所学校的发展,一个学生的培养,首先要聚焦“德”字。苏霍姆林斯基在《给教师的100条建议》里说:在人的全面发展里,起决定作用、主导成分的是道德。德育到底是什么?德育为学生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,让其能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发展,追求大写的“我”的存在与发展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“让人体会到尊严感”。
大兴第一实验学校创建于2011年,是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第一所以“实验”命名的学校。学校锚定“让心智成长 让生命绽放”的办学理念,探索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构建“心智教育模式”,培育心智完整的学生。
在探索的过程中,每位教师都积累了许多教育故事,并津津乐道于体现着办学理念的教育细节。
被“罚站”的围巾
教室里,音乐教师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,有个学生一直玩弄自己的围巾,教师几次眼神示意后,他并未察觉,更加肆无忌惮地玩起来,手上旋转的围巾飞到了其他同学的桌上。“啊”的一声,全班炸开了锅。音乐教师拾起桌上的围巾,把它放在了讲台上,对着围巾说:“你还真是一条调皮的围巾,那就在这好好反省!”之前玩围巾的学生红着脸调整了坐姿,终于进入了学习状态。
面对犯错的孩子,教师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,而是在学生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,用“罚站的围巾”淡化错误,保护孩子的尊严,使其真正受到了教育。在这样的镜头中,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但很难得的教育思想——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。
未来,教师如果只会讲解和传授知识,很容易就会被替代。而成为情绪劳动者,与学生建立深度的情感链接之后,教师将无可替代。而且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并反思教育中的细节,才会走向成熟、卓越。
一个人的早自习
“校园视界”是学校的一个展示平台,通过电子屏、展板、微信视频号等,呈现校园里美好的人和事,让大家彼此看见,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。
一年级女生王芯月搬到了爷爷奶奶家住,离学校远了一些。因害怕迟到,她每天早早出门,通常提前40分钟到校。学校7时50分才会正式打开校门,门卫师傅不忍心看着王芯月吹冷风,就提前开门让她进教室。那天,王芯月又一次第一个到教室,坐在自己座位上轻声读书。这一幕,被当天值班巡校的教师看到拍下了视频,发在了学校的“校园视界”微信视频号上。“一个小小的女孩,为了不迟到,每天提早到学校,没有人监督她,她独自一人也能认真读书,这样的自律、自觉,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。”
周一的升旗仪式上,德育主任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王芯月,副校长走上台送给她一本《窗边的小豆豆》和一套文具。通过直播,全校师生看到了这场简短又特别的颁奖仪式。
一天放学,我们在楼梯间看到一个学生提着一大袋垃圾吃力地下楼,突然,垃圾袋破了,面对散落一地的垃圾,他不知道如何是好。这时,身边路过的同学立即围了过去,有的帮忙整理袋子,有的捡垃圾,有的回教室取来工具打扫,不一会儿地上就又干净了。让我们没想到的是,第二天,这些助人为乐的孩子收到了一封当事同学写来的感谢信,感谢他们伸出援手。学生就这样互相影响着,每个人都在悄悄发生变化。
“校园视界”就像一本书,记录着教师用心做教育的历程,一张张灿烂的笑脸,一句句主动的问候,一个个暖心的故事,一点点呈现出学生不断发生的变化和心智成长。
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睡着一个美好的自我。我们的工作就是唤醒向上的自我,唤醒美好的人性。
学生变身学校“管理者”
每天上午两节课后的大课间,全校43个班级、2078名学生都会下楼做广播体操,如何在6分钟内快速、高效、安全地各就各位呢?
“遇见武汉”项目化学习2.0社团成员变身学校管理者,帮助学校解决这一问题。
能够成为学校的主人,为学校作出决策提供自己的方案,学生都很兴奋。他们开始思考:“学校有哪些场地可以利用”“哪个年级适合到哪个场地”“下楼路径怎么规划”“下楼顺序要考虑哪些因素”“怎么合理利用时间”……
社团成员在教师的带领下,首先了解了学校的布局、各班的人数及分布、学校内可利用场地的大小等,根据已有信息进行讨论和设计。讨论中,大家互相启发,有的小组提出,充分利用安全通道进行分流才能提高速度;有的小组说,采用场地就近原则,班级离场地近才能省时高效;有的小组补充,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走路速度;也有的小组考虑场地安排上要方便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做示范;还有的小组考虑怎样让做操场景成为校园风景线,用学生最美的精神风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……
不仅如此,社团还与学校体育组联动,找到体育组长何老师,与他探讨如何优化大课间的方案。他们还通过搭建积木等方式对方案进行验证,找出问题并进行调整。
方案确定后,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用电脑绘制了场地分布图和下楼顺序图,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可行性方案。
以解决问题为契机,通过思考、调研、讨论、设计、调整等一系列工作,学生不仅提出了细致、科学的可行性方案,还了解了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流程。在这样以“真问题”为线索不断推进学习的过程中,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,做“主人”的同时也获得了成长。
“认知冲突”推进“问题化学习”
目前,学校正在开展“促进儿童心智成长的问题化学习”项目课题研究,通过设计真实、富有挑战性的问题,引导和指导学生持续探究,尝试创造性解决问题。
一节数学课上,学生知道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在一起就是钝角,却说不出来为什么。教师熊晓昀把握住了这个“认知冲突”,带着学生动手拼一拼,把每种情况都尝试了一遍,学生不仅明白了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,还把直角、锐角、钝角的关系都弄清楚了。
认知冲突对学生而言是思维的矛盾点、阻碍点和转折点,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、思维发生阻碍时,教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关键。是直接讲解、告知,还是提供必要的学习路径,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自我发现和修正?不同的教学方式效果截然不同。
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最好的教学契机。教师大胆暴露学生学情,将核心问题设置在认知冲突上,不断追问,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系统,将分类思考的过程显示在实际操作中。
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越来越多,这需要培养大量能够应对变化、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型人才。推进学校“问题化学习”的探索,归根到底在于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问题化学习者、具备理性精神与主动适应能力的终身学习者。
不被定义的共享空间
透明的落地窗设计代替了传统封闭的墙与门,豆袋椅取代了阅览桌,木质楼梯变成了无边界学习空间……原来的图书馆现在产生了多种功能。
“早上,我和同学们在这里上了一节阅读课,老师教我们图书的分类及检索方法;午休后,我又和小伙伴来到这里读书;下午,我和合唱团的同学在这里排练演唱,这里也是音乐厅……”一个女孩兴奋地分享着图书馆的“奇妙变身”,“这儿简直太棒了!你知道吗,我还经常看到老师们围坐在这里讨论,我猜,他们也一定很喜欢这儿!”
在大兴第一实验学校,图书馆已不再是教学楼角落里一个单纯的藏书空间,而是一个场馆式学习社区,集“藏、借、阅、研、休”功能于一体。这里既是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的新型学习空间,是教师开展微型研讨的多功能服务空间,也是连接家校共育的成长空间。
学校通过设计多维度的建筑空间,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,供团体或个人使用。看看这些学习空间,有开放式的,有半封闭式的,有摆放着各式桌椅的,有台阶式可席地而坐的,有安静的外部空间,有可以交流分享的内部空间……师生或三五成群,或独处,人在哪里,哪里便可以成为课堂。
当学习变得无界,人便能够恣意生长。
藏在校园里的田园课程
学校一校三址,新华校区规模较小,因地制宜建成“农耕文化”微型博物馆,展示古今农具,体验农耕习俗,传承农耕文化。学校还在有限的空间里,开辟了一处小小的生态天地。可别小看这样一块地,要想获得它的种植权,是需要通过“招标”程序的。
投中这块地使用权的教师,将本学年的班级课程确立为“农耕年华”,各学科教师共同开启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。科学课上,认识蔬菜种子,学习了解种植的方法;劳动课上,分组开展种植体验;数学课上,面对真实问题“给黄瓜搭瓜架”,通过动手实践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;班级课程中,解决各种问题:“如何进行分组”“如何进行维护”“小苗长虫了怎么办”“小苗被摘了怎么办”……在跨学科的问题化学习过程中,学生讨论并提出实施构想。
拔草、播种、浇水、施肥、搭架子、除草……所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,真真切切地体验“种植、护理、采摘”等劳动过程中的乐趣,在参与中体验,在体验中成长。
另一个校区,则将杂草丛生的荒地变身为1.3亩的“心智园”,打造成了“植物工场大课堂”。经过一学期的种植、养护,“植物工场”收获了一大批蔬菜。一大早,学生化身“小菜农”,在校门口摆摊设点,义卖自己的劳动成果。“价目牌都是我们在美术课上自己制作的。”有学生说,“我们六七个同学组成一个义卖小组,成员各有分工。”当天,义卖现场被周围社区的居民围得水泄不通,吆喝声和咨询声此起彼伏,打包、收款、找零……绿油油的西兰花、圆滚滚的包菜、脆嫩的莴苣……学生采摘的11筐新鲜蔬菜,原计划在一个半小时内售完,结果不到20分钟就全部卖完,销售额达642元。
从播种到收获,从市场调查到蔬菜定价,从宣传菜品到制作海报,学生增长了见识,胆量也变大了,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可持续的学习能力。
“心智教育”关注每个人的心智成长,聚焦于生命,努力推动教育回归原生态,回归到服务于人的全面、健康成长。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师生眼里有光芒,心中有热爱。
(作者分别系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校长、教师)
《中国教师报》2023年06月21日第10版
作者:张艳萍 曾偲偲
X 关闭
- 太阳能